描写蜡烛的形容词(15个)(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蜡烛)

xxmadmin 2025-04-05 00:03:00

描写蜡烛的形容词(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蜡烛)(15个))

描写蜡烛的形容词(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蜡烛):花烛红妆,五侯蜡烛,偶烛施明,夜以继日,好学不倦,当风秉烛,洞房花烛,炳烛之明,相得益彰,秉烛待旦,继晷焚膏,花烛洞房,风烛残年,插烛板床,大放光明。

1、花烛红妆  huā zhú hóng zhāng

释义:花烛红妆  花烛:彩色的蜡烛。点上彩色的蜡烛,穿着红艳的礼服。指婚礼。

出处:南朝·梁·何逊《看伏郎新婚》:"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  

2、五侯蜡烛  wǔ hòu là zhú

释义:五侯蜡烛  语出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旧俗寒食节禁火,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后用以形容豪门权势的显赫景象。

出处:语出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旧俗寒食节禁火,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  

3、偶烛施明  ǒu zhú shī míng

释义:偶烛施明  偶:双;施:施行。两支蜡烛大放光明。比喻两种事物相得益彰

出处:汉 王符《潜夫论》:“尧舜之德,譬犹偶烛施明于幽室也,前烛照之,后烛益明,非前烛昧,后烛彰也,乃二烛相因而成大光。”  

4、夜以继日  yè yǐ jì rì

释义:夜以继日  以:用;拿;继:继续连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地工作。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5、好学不倦  hào xué bù juàn

释义:好学不倦  倦;厌倦。爱好学习;从不厌倦。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公,好学不倦。”  

6、当风秉烛  dāng fēng bǐng zhú

释义:当风秉烛  秉:举着。迎着风举着蜡烛。比喻身陷危险境地。

出处:明·无名氏《勘金环》第三折:“我性命恰便似当风秉烛,恰便似水不浮沤。”  

7、洞房花烛  dòng fáng huāzhú

释义:洞房花烛  深室之内点燃饰以龙凤图案的蜡烛;多指新婚之夜欢乐情景。

出处:北周 庾信《和咏舞》诗:“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  

8、炳烛之明  bǐng zhú zhī míng

释义:炳烛之明  炳烛:点燃蜡烛。指不能持久的光亮

出处:汉·刘向《说苑·建本》:“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9、相得益彰  xiāng dé yì zhāng

释义:相得益彰  益:更加;彰:明显。指两个人或两件事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出处: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10、秉烛待旦  bǐng zhú dài dàn

释义:秉烛待旦  旦:早晨。手持点燃的蜡烛待天亮。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5回:“宋江秉烛待旦。”  

11、继晷焚膏  jì guǐ fén gāo

释义:继晷焚膏  继:继续,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灯烛。点燃蜡烛或油灯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2、花烛洞房  huā zhú dòng fáng

释义:花烛洞房  花烛:彩色蜡烛;洞房:深邃的房,指新婚夫妇的卧室。深室里点燃有龙凤图案装饰的蜡烛。形容结婚的欢乐景象

出处: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到晚来月射的破窑明,风刮的蒲帘响,便是俺花烛洞房。”  

13、风烛残年  fēng zhú cánnián

释义:风烛残年  风烛:风中的烛火。风中的烛火随时都可能熄灭;人生垂暮之年的残余时日;随时都可能完结。比喻人到垂暮之年;活不长久了。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1回:“只这风烛残年,没的倒得眼泪倒回去,望肚子里流。”  

14、插烛板床  chā zhú bǎn chuáng

释义:插烛板床  指用木头做成的极简陋的蜡烛插架。形容生活作风廉洁朴素。

出处:唐·李延寿《南史·傅昭传》:"傅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权权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常插烛板床,明帝闻之,赐漆盒烛盘。"  

15、大放光明  dà fàng guāng míng

释义:大放光明  发出强烈的光,非常明亮。比喻某种科研成果或学说、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出处:孙中山《心理健康》第四章:"自达尔文书出后,则进化之学,一旦豁然开朗,大放光明,而世界思想为之一变。"  

tag标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