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示范卷 25·(新高考)ZX·MNJ·地理·GZ 地理(一)1试题
2025年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示范卷 25·(新高考)ZX·MNJ·地理·GZ 地理(一)1试题,2025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2025年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示范卷 25·(新高考)ZX·MNJ·地理·GZ 地理(一)1试题的相关试卷和相关答案分析,完整的全国100所名校试卷答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考不凡
集权制度的确立,故选A项:稳定的国内环境是长城得以修建的外在条件,但不是其能够短时间完成的主要因素,短时间强调速度快、组织能力强,排除B项:长城主要是军事职能,与思想文化统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保障了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长城的作用,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
25.【答案】D【解析】据材料“自春秋以来…封建制渐崩坏,即郡县制渐推行…晋人早有县制”可知,春秋以来,分封制崩溃的过程,就是郡县制逐步推行的过程,晋人早就实行县制,说明秦郡县制的推行有其历史基础,故选D项:汉初实行过分封,“退出历史舞台”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科强调秦那县制的推行有历史渊源,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春秋就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没有评价分封制,此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26.【答案】B【解析】结合秦朝焚烧诗书,秦始皇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与题千司马迁的记载相吻合,故选B项:东方六国文化相对先进,孔子、老子、荀子、孟子等都是东方代表人物,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不是“学术分歧”,排除C项:秦末战争破坏的是社会经济,东方六国的史书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被焚毁,排除D项
27.【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玫于秦”,可知汉高祖借鉴秦始皇失策之处,既进行分封又实行郡县,即郡国并行制,故选C项:“与民休息”政策属于恢复经济发展的措施,而材料中提到的是政治制度,排除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措施,排除B项:刺史制是汉武帝时期监察地方的制度,排除D项
2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常以金少不足斤或成色恶劣‘王削县,侯免国’”,可知汉武帝借口“耐金”不足削夺诸侯的封地和爵位,有利于打击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汉武帝借口“耐金”不足削夺诸侯的封地和瓣位是中央打击地方诸侯的政治行为,与经济建设无关,排除B项:“耐金夺爵”只是汉武帝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之一,排除C项;“酎金夺爵”有利于维护中央权威,稳定统治秩序,排除D项
29.【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官方地位,使得“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句”,故选B项:汉朝从建立开始就已经是大一统的局面,排除A项:汉赋只是一种文学体裁,并不能决定官方诏书的内容变化,排除C项;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国家政治体制始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3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可知作者认为秦汉帝国的统治结构是尽力了很长时间反复尝试、不断完善的结果,是历史在长期发展中不断探索的必然结果,故选C项:后世的隋唐、元明清也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排除A项;“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袋的国家形态”说明作者主要强调的是秦汉帝国的统治结构,而不是帝国形成的原因,排除B项:国家形态的发展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具有差异性,所以要求国家统治形态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排除D项
3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实行盐铁官营的专卖制度导致政府直接参与了商业经营使得部分儒家知识分子认为盐铁官营政策是政府在与民间商业争夺利涧,不符合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故选C项:打击地方豪强地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涉及商业利涧,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统一货币和铸币权收归国有,有利于促进商品流通,对社会发展以正面积极作用为主,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中,以重农为核心,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符合儒家思想重视民生的客观要求,排除D项
32.【答案】D【解析】《九章算术》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产生过重要影响,故选D项:二者有不同,《史记》为纪传体通史,《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排除A项:乐府诗是政府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修订民歌而成的诗,不是民间自发采集修订的,排除B项:《黄帝内经》奠定了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段考历史科参考答案第4页6页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直接点明屈原产生怨恨的原因。(2)《种树郭驼传》中,郭秦驼认为自己只是“”,并不懂得治理百姓的方法,但最后又说“”,认为两者有相通之处。(3)小高追览前人足迹,来到当年苏轼泛舟游赤壁之地,眼前水月相接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出“,”
tag标签: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