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不思进取的人的词语(40个)(形容人改变和不思进取的成语)

xxmadmin 2024-06-05 06:01:50

形容不思进取的人的词语(形容人改变和不思进取的成语)(40个))

形容不思进取的人的词语(形容人改变和不思进取的成语):卑论侪俗,不劳而获,不露锋芒,举世混浊,乐天安命,乐天知命,保残守缺,刻舟求剑,功成身退,和光同尘,安之若素,安于一隅,安分守己,安常习故,安常守故,安时处顺,安贫守道,居官守法,待兔守株,恪守成宪,抱残守阙,残缺不全,比下有余,浑俗和光,混俗和光,滑泥扬波,看破红尘,看风使舵,超然物外,蹈常袭故,蹈袭前人,遁世无闷,遁俗无闷,遁入空门,遁逸无闷,避世离俗,避世金门,避世金马,降志辱身,风清月朗。

1、卑论侪俗  bēi lùn chái sú

释义:卑论侪俗  侪俗:指俗人之流。降低言论的格调、情趣以混同于一般俗人。指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迁就流俗。

出处:《史记·游侠列传》:"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  

2、不劳而获  bù láo ér huò

释义:不劳而获  获:获得。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也作“不劳而得”。

出处: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3、不露锋芒  bù lù fēng máng

释义:不露锋芒  锋:兵刃;芒:植物的尖刺。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

出处:宋 吕祖谦《吕东莱文集 杂说》第20卷:“语有力而不露锋芒者,善言也。”  

4、举世混浊  jǔ shì hún zhuó

释义:举世混浊  举:全。混浊:不清明。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比喻世道昏暗。

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世混浊而不分兮。”  

5、乐天安命  lè tiān ān mìng

释义:乐天安命  见“乐天知命”

出处:巴金《春》:“连她这个乐天安命的年轻姑娘现在也说出这样的话来,这倒是觉新料想不到的。”  

6、乐天知命  lè tiān zhī mìng

释义:乐天知命  天:天命;天的意志;命:命运。以听任命运的安排为快乐;并安于自己的处境。这是古代宿命论的思想。

出处:《周易 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7、保残守缺  bǎo cán shǒu quē

释义:保残守缺  ①指汉代今文经学派儒生墨守残缺不全的今文经典而拘执一家之言。后常

出处:《汉书 刘歆传》:“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  

8、刻舟求剑  kè zhōu qiú jiàn

释义:刻舟求剑  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功成身退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释义:功成身退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10、和光同尘  hé guāng tóng chén

释义:和光同尘  和;同:一起;混同;光:荣耀;尘:尘俗。指把光荣与尘浊同样看待。

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和其光,同其尘。”  

11、安之若素  ān zhī ruò sù

释义:安之若素  安:指心安;若:如同;素:平素;向来。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心情平静得像往常一样;毫不介意。②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12、安于一隅  ān yù yī yù

释义:安于一隅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出处: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13、安分守己  ān fèn shǒu jǐ

释义:安分守己  分:本分;守:保持;己:指自己活动的范围或指自身所具有的品节。指谨慎老实;遵守合乎自己身分的规矩;不越轨外求;亦指安于现状。

出处:宋 袁文《瓮牖闲评》第八卷:“自以为一己之能,万一人主见喜,则超臘奋迅何事不可为,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14、安常习故  ān cháng xí gù

释义:安常习故  安:安于,习惯于;常:常规;习:习惯;故:故旧。习惯于成规

出处:清 魏源《默觚下 治篇七》:“彼安常习故之流,所安者目前,所知者陈例,所辟者嫌疑,得不震而疑,同声而扰格者乎?”  

15、安常守故  ān cháng shǒu gù

释义:安常守故  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出处:明·海瑞《申军门吴尧便宜五事文》:“本院非安常守故人也。至任以来,千万人以鼓舞作兴,翻然改革望之矣。”  

16、安时处顺  ān shí chǔ shùn

释义:安时处顺  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适来,夫子时来;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17、安贫守道  ān pín shǒu dào

释义:安贫守道  道:主张、学说。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出处:宋 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18、居官守法  jū guān shǒu fǎ

释义:居官守法  旧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19、待兔守株  dài tù shǒu zhū

释义:待兔守株  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出处:宋·张君房《序》:“刻舟求剑,体貌何殊;待兔守株,旨意宁远。”  

20、恪守成宪  kè shǒu chéng xiàn

释义:恪守成宪  谨守既定的法令,毫不通融。

出处:《元史·完泽传》:“元贞以来,朝廷恪守成宪,诏书屡下,散财发粟,不惜巨万,以颁赐百姓,当时以贤相称之。”  

21、抱残守阙  bào cán shǒu què

释义:抱残守阙  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

出处: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 顾炎武》:“二君以瑰异之质,负经世之才……岂若抱残守阙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阙,一本作“缺”。  

22、残缺不全  cán quē bù quán

释义:残缺不全  残缺:缺少一部分;不完整。残余短缺不完全。形容物体经过破坏;变得不完整了。

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十二:“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  

23、比下有余  bǐ xià yǒu yú

释义:比下有余  比:比较。对所处的中等地位感到知足。形容满足现状,不求进取

出处:清·沈复《浮生六记》第六卷:“古人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最是寻乐妙法也。”  

24、浑俗和光  hún sú hé guāng

释义:浑俗和光  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25、混俗和光  hùn sú hé guāng

释义:混俗和光  同于尘俗,不露锋芒。谓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出处:明·无名氏《李云卿》第一折:“贫僧混俗和光,常于闹市之中,口发狂言,串拖二八金钱,每与孩童嬉戏游玩,人皆见而恶之。”  

26、滑泥扬波  huá ní yáng bō

释义:滑泥扬波  谓同流合污,随俗浮沉。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燮传》:“吾既不能隐处巢穴,追绮季之迹,而犹显然不远父母之国;斯固以滑泥扬波,同其流矣。”  

27、看破红尘  kàn pò hóng chén

释义:看破红尘  红尘:佛家称人世间。看破人生事情;对一切持超脱态度。这是一种消极厌世态度。

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43回:“看这话头,他明明看破红尘,贪图仙景,任俺寻找,总不出来。”  

28、看风使舵  kàn fēng shǐ duò

释义:看风使舵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法云法秀禅师》:“看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  

29、超然物外  chāo rán wù wài

释义:超然物外  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出处: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顾区区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30、蹈常袭故  dǎo cháng xí gù

释义:蹈常袭故  蹈:踏;遵循;袭:固袭;继承;常、故:惯常的;旧的。遵循常规旧法。形容办事只会按照老的规矩;不会创新。

出处:宋 苏轼《伊尹论》:“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  

31、蹈袭前人  dǎo xí qián rén

释义:蹈袭前人  蹈袭:因袭,沿用。因袭前人,缺乏创新。

出处:《宋史 米芾传》:“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32、遁世无闷  dùn shì wú mèn

释义:遁世无闷  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出处:《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33、遁俗无闷  dùn sú wú mèn

释义:遁俗无闷  见“遁世无闷”。

出处: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34、遁入空门  dùn rù kōng mén

释义:遁入空门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  

35、遁逸无闷  dùn yì wú mèn

释义:遁逸无闷  见“遁世无闷”。

出处:南朝·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36、避世离俗  bì shì lí sú

释义:避世离俗  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出处:东汉 王充《论衡 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37、避世金门  bì shì jīn mén

释义:避世金门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出处:见“避世金马”。  

38、避世金马  bì shì jīn mǎ

释义:避世金马  避世:逃避世务;金马:借指宫殿。指身为高官而逃避世务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嵩庐之下!”  

39、降志辱身  jiàng zhì rǔ shēn

释义:降志辱身  降:压抑;减损。压抑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指违心地混迹于世俗或委曲求全。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40、风清月朗  fēng qīng yuè lǎng

释义:风清月朗  风凉爽,月明亮。

出处: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 支诺皋下》:“时春季夜间,风清月朗。”  

tag标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