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语言生动的词(40个)(描写生动语言的成语)

xxmadmin 2024-04-11 09:00:22

形容语言生动的词(描写生动语言的成语)(40个))

形容语言生动的词(描写生动语言的成语):一言中的,一言九鼎,义正辞严,以理服人,侃侃而谈,反经合义,发聋振聩,口吐珠玑,同工异曲,咳唾成珠,妙语解颐,妙语连珠,妙趣横生,对答如流,岂有此理,巧舌如簧,弦外遗音,振振有词,据理力争,春葩丽藻,泛泛而谈,津津乐道,浮文巧语,粲花之论,肌劈理解,能说会道,花言巧语,要言不烦,要言妙道,言之成理,言之有故,言之有物,言外之意,言必有据,言重九鼎,词正理直,超超玄箸,阐幽明微,九鼎一言,词穷理极。

1、一言中的  yī yán zhōng de

释义:一言中的  的:箭靶的中心。一句话正好射中箭靶。比喻一句话就说到关键的地方。

出处:《中国现在记》第一回:“你做折子须要在此等地方着想,保管你一言中的,上头不能不准。”  

2、一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释义:一言九鼎  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3、义正辞严  yì zhèng cí yán

释义:义正辞严  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言辞严正有力。

出处:宋 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4、以理服人  yǐ lǐ fú rén

释义:以理服人  服:说服。用道理说服别人。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5、侃侃而谈  kǎn kǎn ér tán

释义:侃侃而谈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指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讲话。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  

6、反经合义  fǎn jīng hé yì

释义:反经合义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

出处:《北史·尔朱荣传》:“荣女先为明帝嫔,欲上立为后,帝疑未决。给事黄门侍郎祖莹曰:‘昔文公在秦,怀嬴入侍。事有反经合义,陛下独何疑焉?”  

7、发聋振聩  fā lóng zhèn kuì

释义:发聋振聩  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也能听到。发:开启;振:振动;聩:耳聋。比喻言论文章等唤醒麻木糊涂的;给人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

出处:清 蕊珠旧史《京尘杂录 厂年玉笋志》:“如洛钟之应铜山,蒲牢夜半鸣,足以~。”  

8、口吐珠玑  kǒu tǔ zhū jī

释义:口吐珠玑  珠、玑:都是珠宝,圆的叫珠,不圆的叫玑。形容说话有文采。

出处:元 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因俺夫人闻知苏轼胸怀锦绣,口吐珠玑,有贯世之才。”  

9、同工异曲  tóng gōng yì qǔ

释义:同工异曲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出处:唐 韩愈《进学讲》:“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10、咳唾成珠  hài tuò chéng zhū

释义:咳唾成珠  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谈吐、议论。“咳”也写作“欬”。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

出处:庄周《庄子 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  

11、妙语解颐  miào yǔ jiě yí

释义:妙语解颐  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出处:《汉书 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12、妙语连珠  miào yǔ lián zhū

释义:妙语连珠  连珠:串珠;像珠子一样一个接一个串接着。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他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常常使众人大饱耳福。”  

13、妙趣横生  miào qù héng shēng

释义:妙趣横生  横生:层现迭出。美妙动人的意趣;时时迸发;处处充溢。形容人的谈吐、诗文等充满了意趣。

出处:秦牧《艺海拾贝 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好些平常的事物,在卓越的作者笔下妙趣横生,他们借助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运用譬喻。”  

14、对答如流  duì dá rú liú

释义:对答如流  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迅速。形容对问话的内容熟悉;反应敏捷;口才极好。

出处:唐 黄滔《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和尚盖行高而言寡,是日对答如流。”  

15、岂有此理  qǐ yǒu cǐ lǐ

释义:岂有此理  岂:哪里。哪里有这样的道理。指极为荒谬;决无道理。

出处:《南齐书 虞悰传》:“郁林废,悰窃叹曰:‘王徐遂缚绔废天子,天下岂有此理邪?’”  

16、巧舌如簧  qiǎo shé rú huáng

释义:巧舌如簧  舌头灵巧得像乐器里发声的簧片一样。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出处:《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17、弦外遗音  xián wài yí yīn

释义:弦外遗音  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言外之意。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声矣。”  

18、振振有词  zhèn zhèn yǒu cí

释义:振振有词  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

出处:清 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19、据理力争  jù lǐ lì zhēng

释义:据理力争  据:依据;按照。依据正确的道理;尽力争取。

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 阳固传》:“崇虽贵盛,固据理不挠,谈者欣焉。”  

20、春葩丽藻  chūn pā lì zǎo

释义:春葩丽藻  比喻美妙的言谈。

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粲花》:“李白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时号李白粲花之论。”  

21、泛泛而谈  fàn fàn ér tán

释义:泛泛而谈  泛泛:平常,不深入。一般地浮泛地谈谈。

出处: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也由于时间关系,不能把《青春之歌》重读一遍然后执笔,故而只能泛泛而谈,不能引证原文作具体的分析。”  

22、津津乐道  jīn jīn lè dào

释义:津津乐道  津津:兴趣浓厚。乐道:乐于谈论。形容很有味地谈论感兴趣的事。

出处:清 钱学纶《语新》下卷:“风流贤宰,疾恶怜才,俱假文字为劝惩,邑人士咸津津乐道之。”  

23、浮文巧语  fú wén qiǎo yǔ

释义:浮文巧语  华丽而空泛的言词。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24、粲花之论  càn huā zhī lùn

释义:粲花之论  粲花:鲜艳的花朵;论:言论。称赞言论的典雅隽妙。

出处: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粲花之论》:“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之下,时人号曰:‘李白粲花之论。’”  

25、肌劈理解  jī pī lǐ jiě

释义:肌劈理解  比喻立论精辟,析义详实

出处:清 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肌劈理解,权衡尺度,凿凿乎指定于胸中。”  

26、能说会道  néng shuō huì dào

释义:能说会道  道:说;讲。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

出处:元 无名氏《渔樵闲话》:“但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27、花言巧语  huā yán qiǎo yǔ

释义:花言巧语  原指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语或文辞。后指虚假而动听的话;也指说虚假而动听的话。

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0卷:“巧言,即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28、要言不烦  yào yán bù fá

释义:要言不烦  要:简要;烦:烦琐。形容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一点不罗嗦。

出处:三国 魏 管辰《管辂别传》:“可谓要言不烦也。”  

29、要言妙道  yào yán miào dào

释义:要言妙道  要:重要,中肯;妙:神妙,深微。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出处:汉 枚乘《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  

30、言之成理  yán zhī chéng lǐ

释义:言之成理  之:代词;指所说的事。讲话讲得合乎道理。也作“言之有理”。

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31、言之有故  yán zhī yǒu gù

释义:言之有故  所说的话有根据。

出处: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六》:“其言之有故,其持之成理,上傅会乎经义,使人主中其腊毒而不自知,君子所深恶也。”  

32、言之有物  yán zhī yǒu wù

释义:言之有物  物:指内容。说话或写文章内容具体。

出处:《周易 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33、言外之意  yán wài zhī yì

释义:言外之意  言:语言;之:助词;相当于“的”。言语之外的意思。指没有在话里或文章里明说出来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

出处: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下卷:“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  

34、言必有据  yán bì yǒu jù

释义:言必有据  言:说话;说的话;据:依据;根据。说话必定有依据。

出处:鲁迅《序言》:“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  

35、言重九鼎  yán zhòng jiǔ dǐng

释义:言重九鼎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出处: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36、词正理直  cí zhèng lǐ zhí

释义:词正理直  言词严正,理由充足。

出处:《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按院见说得词正理直,更不再问。”  

37、超超玄箸  chāo chāo xuán zhù

释义:超超玄箸  超超:高超;玄:微妙;箸:通“著”,明显。指言论文辞高妙又明切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箸。”  

38、阐幽明微  chǎn yōu míng wēi

释义:阐幽明微  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孝子》:“司风教者,重务良多,无暇彰表,则阐幽明微。”  

39、九鼎一言  jiǔ dǐng yī yán

释义:九鼎一言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出处:老师~,即纳吉问名,不逾于此,门生传示司马,使他静守甥舍,以待乘龙可也。 ★清·无名氏《人中画·风流配》  

40、词穷理极  cí qióng lǐ jí

释义:词穷理极  穷:完,尽;极:终,到头。把话说完,把理讲透。

出处:宋·王安石《辞同修起居注状七之五》:"诚原陛下日月之明,察臣之清,辞穷理极,非如向时避让职事犹在可冒之地。"  

tag标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