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恐怖到了极点的成语(40个)(形容过去很恐怖的成语)

xxmadmin 2024-02-11 06:05:16

形容恐怖到了极点的成语(形容过去很恐怖的成语)(40个))

形容恐怖到了极点的成语(形容过去很恐怖的成语):人言可畏,兵凶战危,坦然自若,大惊失色,天昏地暗,寒心酸鼻,心惊肉跳,心惊胆战,心有余悸,怒容可掬,惊天动地,惊弓之鸟,惊心动魄,惊恐万状,惊慌失色,惊魂未定,惴惴不安,惶恐不安,愁眉苦脸,提心吊胆,暗送秋波,毛骨悚然,流言蜚语,狰狞面目,畏缩不前,竖起脊梁,肉跳心惊,肉跳神惊,肉颤心惊,胆战心惊,苛政猛于虎,蜂目豺声,触目惊心,谈虎色变,面目狰狞,面貌狰狞,鼓吻奋爪,毛森骨立,鬼火狐鸣,恶梦初醒。

1、人言可畏  rén yán kě wèi

释义:人言可畏  言:指流言蜚语。人的流言蜚语是可怕的。

出处:《诗经 郑风 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2、兵凶战危  bīng xiōng zhàn wēi

释义:兵凶战危  指战事凶险可怕。

出处:汉 晁错《言兵事疏》:“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故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卬之间耳。”  

3、坦然自若  tǎn rán zì ruò

释义:坦然自若  态度安详,一如常态。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  

4、大惊失色  dà jīng shī sè

释义:大惊失色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5、天昏地暗  tiān hūn dì

释义:天昏地暗  天色昏黄不清;大地黑暗不明。多指云雾遮蔽日月或风沙漫天的景象。昏:昏暗。

出处:唐 韩愈《龙移》:“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  

6、寒心酸鼻  hán xīn suān bí

释义:寒心酸鼻  寒心:心中战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

出处:战国 楚 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7、心惊肉跳  xīn jīng ròu tiào

释义:心惊肉跳  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极其恐惧。跳:发抖。

出处: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8、心惊胆战  xīn jīng dǎn zhàn

释义:心惊胆战  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战:发抖。

出处:元 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9、心有余悸  xīn yǒu yú jì

释义:心有余悸  指可怕的事情虽已过去;心里还感到害怕。悸:因为害怕而心跳。

出处: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10、怒容可掬  nù róng kě jū

释义:怒容可掬  掬:两手捧取。形容一脸怒气,让人觉得可怕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0卷:“方欲启问,只见那义士怒容可掬,飕地掣出匕首。”  

11、惊天动地  jīng tān dòng dì

释义:惊天动地  惊:惊动;动:震撼。惊动上天;震动大地。形容声音极大或声势影响极大。

出处:唐 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12、惊弓之鸟  jīng gōng zhī niǎo

释义: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也作“伤弓之鸟。”

出处:《晋书 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13、惊心动魄  jīng xīn dòng pò

释义:惊心动魄  原指作品文辞优美;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形容令人震惊、感动、紧张之极。

出处:南朝 梁 钟嵘《诗品》上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14、惊恐万状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释义:惊恐万状  万状:各种样子。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15、惊慌失色  jīng huāng shī sè

释义:惊慌失色  见“惊惶失色”。

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与倪忠毫无主意,看见开门,以为恶奴前来陷害,不由的惊慌失色。”  

16、惊魂未定  jīng hún wèi dìng

释义:惊魂未定  惊魂:受惊吓的心灵。形容受惊吓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出处:宋 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17、惴惴不安  zhuì zhuì bù ān

释义:惴惴不安  指担心害怕(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出处:《诗经 小雅 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18、惶恐不安  huáng kǒng bù ān

释义:惶恐不安  惶恐:惊慌、害怕。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唐 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19、愁眉苦脸  chóu méi kǔ liǎn

释义:愁眉苦脸  苦:痛苦。忧愁得眉头紧锁;哭丧着脸。形容愁容满面的样子。也作“愁眉苦眼”。

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7回:“成老爹气的愁眉苦脸,只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几个乡里人去了。”  

20、提心吊胆  tí xīn diào dǎn

释义:提心吊胆  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塌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7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21、暗送秋波  àn sòng qiū bō

释义:暗送秋波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美女的眼睛。原指美女暗中以眉目传情;后形容暗中以眉目传情;也泛指暗中示意;暗通信息;献眉讨好。

出处:宋 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明 冯梦龙《挂枝儿 私窥》:“眉儿来,眼儿去,暗送秋波。”  

22、毛骨悚然  máo gǔ sǒng rán

释义:毛骨悚然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23、流言蜚语  liú yán fēi yǔ

释义:流言蜚语  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离间的坏话。

出处:《明史 马孟桢传》:“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此士习可虑也。”  

24、狰狞面目  zhēng níng miàn mù

释义:狰狞面目  形容凶恶的相貌

出处:《塞上行·行纪·忆西蒙》:“两个蒙古青年骑快马而来,下马入帐,以狰狞面目,厉声问我要票。”  

25、畏缩不前  wèi suō bù qián

释义:畏缩不前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出处: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七卷:“唐子方始弹张尧佐,与谏官皆上疏。及弹文公,,则吴奎畏缩不前,当时谓拽动阵脚。”  

26、竖起脊梁  shù qǐ jí liáng

释义:竖起脊梁  比喻振作精神。

出处:宋·陈亮《癸卯秋答朱元晦秘书书》:“伯恭钦夫敏妙固未易及,然正大之体,挺特之气,竖起脊梁,当时轻重有无,独于门下归心而已。”  

27、肉跳心惊  ròu tiào xīn jīng

释义:肉跳心惊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此时肉跳心惊,急急的向秋爽斋来。”  

28、肉跳神惊  ròu tiào shén jīng

释义:肉跳神惊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出处:老舍《神拳》第三幕:“知县肉跳神惊坐立不安。”  

29、肉颤心惊  ròu chàn xīn jīng

释义:肉颤心惊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出处:《三国演义》第九回:“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  

30、胆战心惊  dǎn zhàn xīn jīng

释义:胆战心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三折:“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  

31、苛政猛于虎  kē zhèng měng yú hǔ

释义:苛政猛于虎  苛政:指反动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政治;包括政令、赋税等。反动统治的苛刻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32、蜂目豺声  fēng mù chái shēng

释义:蜂目豺声  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

出处:左丘明《左传 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33、触目惊心  chù mù jīng xīn

释义:触目惊心  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眼睛看到;内心感到吃惊。形容事态严重;令人震惊。也作“怵目惊心”、“惊心怵目”。

出处:清 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34、谈虎色变  tán hǔ sè biàn

释义:谈虎色变  色:脸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一谈起老虎;吓得脸色都变了。后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

出处:宋 《二程遗书》第二卷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35、面目狰狞  miàn mù zhēng níng

释义:面目狰狞  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

出处: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13回:“另外还有两人……都是身材骄健,面目狰狞。”  

36、面貌狰狞  miàn mào zhēng níng

释义:面貌狰狞  狰狞:样子凶恶。形容面貌凶恶可怕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0卷:“一个个身长臂大,面貌狰狞。”  

37、鼓吻奋爪  gǔ wěn fèn zhǎo

释义:鼓吻奋爪  犹言张牙舞爪。

出处:明·马中锡《中山狼传》:“言下狼复鼓吻奋爪以向先生。”  

38、毛森骨立  máo sēn gǔ lì

释义:毛森骨立  森:阴森;立:竖立。阴森可怖,汗毛都竖了起来。

出处:元·无名氏《桃花女》第二折:"是三更时分了,觉一阵风过,吹的我毛森骨立。"  

39、鬼火狐鸣  guǐ huǒ hú míng

释义:鬼火狐鸣  鬼火闪烁,野狐悲鸣。形容阴森恐怖的荒野夜晚。

出处:宋·黄庭坚《追忆余泊舟西江事次韵》:"人烟犬吠西山麓,鬼火狐鸣春竹丛。"  

40、恶梦初醒  è mèng chū xǐng

释义:恶梦初醒  像从可怕的梦境中解脱出来一样。形容灾难过后,心存余悸。

出处:老舍《骆驼祥子》三:"好像恶梦初醒时那样觉得生命是何等的可贵。"  

tag标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